标签 确认 下的文章

监控项目工作

作用:让干系人了解项目状态并认可为处理绩效问题而采取的行动,贯穿整个项目,是唯一输出工作绩效报告的过程。
输入:进度预测、成本预测、工作绩效信息(范围、进度、成本、质量以及项目管理计划中定义的其他工作绩效信息)
工具:
偏差分析:把实际情况和基准比较(范围、进度、成本等)、挣值分析、趋势分析、根本原因分析RCA、备选方案分析、成本效益分析。
决策:投票、一致同意、大多数同意,相对多数原则等。
输出:工作绩效报告,为了制定决策、采取行动或者引起注意。

在管理沟通的过程中,拿着绩效报告跟干系人汇报。

控制质量QC:核实可交付成果
为了评估绩效,确保项目输出完整、正确且满足客户期望,监督和记录质量管理活动执行结果的过程。
输入:
可交付成果、质量测量指标、测试与评估文件、经验教训登记册、批准的变更请求(在 指导与管理项目工作 过程中开始执行,在 管理质量 过程中查看有没有被正确的执行, 管理质量 有个工具 质量审计,质量审计的目标:识别、分享、协助、强调、确认<批准的变更请求有没有被正确实施>)。
工具与技术:
数据收集:核对单(checklist)核查表(checksheets),用核查表收集的关于缺陷数量或者后果的数据,经常使用帕累托图显示。统计抽样、属性抽样、变量抽样、问卷调查。
数据分析:绩效审查、根本原因分析(RCA)用于识别缺陷成因。
检查:检查工作产品是否符合标准。审计审过程,检查查结果。
测试/评估:测试产品质量。
数据表现:控制图,用来确定一个过程是否稳定或者是否具有可预测的绩效。
规格上线和下限,超过就要受处罚,次品,红线(高压线)。
控制上线和下限,一个稳定的自然波动范围。
失控:某个数据点超过控制线,连续7个点在均值上方或下方。无需停产,要查原因。

输出:质量控制测量结果、核实的可交付成果、变更请求和项目文件变更(问题日志、测试与评估文件、风险登记册、经验教训登记册)。
有问题查原因——走变更(缺陷补救)

确认范围
客户或者发起人正式验收可交付成果的过程。
输入:核实的可交付成果、验收标准。
检查:检查可交付成果。
输出:验收的可交付成果,变更请求(验收没通过),记录原因、走变更缺陷补救。

控制质量是内部控制,正确性。内部QC部门进行,通常先做也可以同时进行,依据是是否符合质量测量指标。交付:核实的可交付成果。

确认范围是外部客户确认,客户可接受性。项目发起人/客户发起。看是否满足验收标准,交付:验收完的可交付成果。

附:
质量审计:识别全部正在实施的良好做法、最佳实践;识别全部差距、不足;分享所在组织和/或行业中类似项目的良好实践;积极主动提供协助,改进过程的执行,从而帮助团队提高生产效率;强调每次审计都应对组织经验教训的积累做出贡献。质量审计还可确认已批准的变更请求的实施情况。

风险审计:检查并记录风险应对措施在处理已识别风险及其根源方面的有效性,以及风险管理过程的有效性。项目经理要确保按项目风险管理计划规定的频率来实施风险审计。既可以在日常项目审查会中进行风险审计,也可单独召开风险审计会议。在实施审计前要明确定义审计的格式和目标。

采购审计:对从规划采购到管理采购过程的所有采购过程进行结构化审查。其目的是找出可供本项目其他采购合同或执行组织内其他项目借鉴的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